当前位置 > 首页 > 有机 > 市场分析 > 正文内容
新能源板块分化中显韧性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更新时间:2025-11-18 15:03:00
      A股2025年三季报披露收官。梳理三季报显示,新能源业务在行业分化格局中尽显发展韧性。其中,光伏、储能等多个细分领域表现亮眼。

  储能规模化增长 激活碳酸锂产业链

  当前,储能领域已形成明确的规模化增长态势,也成为锂电产业链复苏的核心驱动力。翻看A股锂电池企业的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数据,碳酸锂产业熬过“寒冬”的场景呼之欲出:赣锋锂业同比增长364.02%,雅化集团同比增长278.06%,盐湖股份同比增长113.97%。

  对于行业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的集体爆发,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行业“反内卷”行动引发期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储能产业爆发带来的实际需求支撑。10月31日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平均报价为8.21万元/吨,较6月下旬涨超36%,价格回暖趋势显著。

  目前头部电池企业基本处于满产状态,部分企业的订单甚至已排到明年初。得益于储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与之直接相关的锂电产业链全链受益,从六氟磷酸锂到电解液再到碳酸锂纷纷被激活。数据显示,自8月以来,碳酸锂市场持续去库存,截至10月30日,国内碳酸锂产业链总库存降至13.0366万吨,为近三年最低。六氟磷酸锂经过价格深度调整后正走出低谷,11月3日六氟磷酸锂报价最高达11.7万元/吨,相较9月30日的6.10万元/吨,上涨近一倍。

  储能企业装机量提升将进一步对锂价回暖形成支撑。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锂电储能装机超170GWh,同比增长68%。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近日预测,今年国内储能新增装机130GWh左右,明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50GWh至200GWh,行业增长确定性持续增强。

  光伏行业结构性复苏 硅料环节先回暖

  新能源板块的韧性不仅体现在锂电领域,光伏行业也呈现结构性复苏态势。21家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中,有14家企业在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的环比正增长。从产业链各环节表现来看,硅料环节回暖态势尤为显著,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成功扭亏,通威股份亏损幅度也大幅收窄。

  亏损收窄的核心原因在于,行业“反内卷”力度持续提升,产业链价格在跌破成本线后逐步反弹企稳。尤其是上游的硅料和硅片环节,价格上涨带来的毛利率修复效果最为显著。同时,面对尚未完全复苏的装机需求,光伏制造商将控制费用、提升生产效率作为经营重点,部分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帮助收窄了亏损缺口。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披露,三季度末各型号单晶硅片价格报1.32~1.68元/片,比季初价格回升40%;多晶硅三季度均价为4.975万元/吨,环比上涨8.6%,其中N型复投料均价较二季度末上涨约55%,价格修复动能强劲。业内专家表示,企业自律在当前阶段尤为关键,重点企业应坚持自律限产以维护供需平衡,并在2026年继续保持低负荷、低利润运行;与此同时,需求端的有效提振,也是扭转行业当前困境的核心关键点。

  政策支持强信心 社保基金已布局

  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双碳”等政策的支撑。而行业自律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发展的步伐,机构普遍看好储能行业的未来。

  中信建投认为,国内储能投资极为旺盛,主要得益于新能源市场化推进与容量电价政策的双重推动。此外,储能产业将带动锂电需求保持较高增速,对应材料、电池、集成等环节均存在明确投资机会。

  锂电需求的较高增速或传导至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其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叠加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年底将迎来车市政策切换的关键时期,不少厂家正在积极抓住这一窗口期。从目前态势来看,今年汽车实际产销量有望超出预期,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将超过1600万辆,汽车市场整体表现将好于预期。

  在“确定性”中把握“新机遇”,机构资金已率先感知到行业拐点信号。截至三季度末,11只新能源概念股获得社保基金持仓,其中豪鹏科技、安孚科技、科士达、亿纬锂能等持股比例居前,分别达5.24%、2.04%、1.86%、0.77%,成为板块韧性的又一有力佐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