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特别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制造的“绿氢”,正被视为这场转型的终极密码,一个有望达到十万亿级别的庞大产业正蓄势待发。在这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赛道上,资本的流向即是产业信心的风向标。
近日,成立仅三年的三一氢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氢能”)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顶级投资机构启明创投领投,涌铧投资、广州基金旗下新兴基金联合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在群雄逐鹿的氢能装备市场,这家背靠全球装备制造巨头三一集团的新锐力量,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赢得头部资本的青睐?
以重装制造体系重塑氢能装备
氢能装备,尤其是作为其心脏的电解槽,其本质是一套精密的压力容器化工设备。然而,当绿氢产业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的时代,传统的单体、定制化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对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装备的渴求。行业面临的挑战包括设备成本高昂、性能衰减快、运行不稳定等。
三一氢能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母公司三一集团三十余年积累的工程机械与能源装备制造经验,成功“降维”应用于氢能装备领域。
“我们做的不是实验室里的‘盆景’,而是要交付能在大规模风光电站稳定运行数十年的工业‘森林’。”三一氢能董事长袁丹表示。
这一理念的背后,是“灯塔工厂”级别的制造体系支撑。三一氢能将大规模制造能力、全球化交付经验和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水电解制氢领域,实现了100%生产计划与质量数据在线化、100%工艺执行合规率,最终将交付周期缩短了30%。这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可控的成本和更一致的品质,而这正是绿氢平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本轮领投方启明创投执行董事陈南所言:“绿氢正处于从政策示范迈向市场化爆发的关键窗口期,具备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交付能力的企业将率先突围。”资本看中的,正是三一氢能将顶级制造能力转化为氢能装备核心竞争力的确定性。
“3+1”产品矩阵,覆盖多元化需求的战略远见
如果说制造基因是三一氢能的“骨骼”,那么其前瞻性的产品布局则是其“肌肉”。面对氢化工、氢冶金、氢交通等多元化的下游应用场景,三一氢能精准地构建了圆形槽、方形槽、PEM槽及BOP系统的“3+1”产品矩阵。
圆形碱性电解槽:作为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路线,三一氢能的圆形槽产品已在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国家级标杆项目中得到验证,展现了其作为市场“压舱石”的稳定实力。
方形碱性电解槽:这是三一氢能面向未来的“杀手锏”。针对超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场景“高电密、大型化、宽功率波动”的技术趋势,三一氢能自主研发的S系列方形槽,单体制氢规模可达全球领先的3000Nm³/h。 其模块化设计、更优的波动工况适应性及更便捷的维护性,直击行业痛点,并已获得全球首张带压认证,为GW级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PEM电解槽:凭借启停迅速、负荷范围宽的优势,PEM技术被认为是匹配风光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选择。三一氢能在此领域的布局,彰显了其紧跟前沿技术的战略眼光,其200Nm³/h的PEM电解槽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BOP系统:一套制氢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高效可靠的气液分离与纯化系统。三一氢能具备全系列BOP系统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确保了为客户提供的是“交钥匙”的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组件。
这一覆盖全面的产品矩阵,不仅满足了当下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更体现了三一氢能对行业技术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和提前布局。
从样板到全球的商业化征途
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品实力,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三一氢能用惊人的“三一速度”,迅速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跨越。
公司精准切入氢化工、氢冶金、氢交通三大重点应用场景,打造了一系列行业级样板工程:
氢化工:为国家电投、中煤集团等能源央企提供大型绿电制氢解决方案,助力传统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
氢冶金:联合湖南涟源钢铁打造氢基低碳冶金示范项目,为钢铁行业的深度脱碳探索路径。
氢交通:建成投运全国最大的“制加氢一体站”,在工业领域率先实现低碳氢的闭环应用。
市场的认可直接体现在订单上。2025年1-7月,三一氢能实现央国企标杆项目中标总量123MW,稳居行业前列。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依托三一集团遍布全球的渠道网络,其业务足迹已延伸至澳大利亚、中东、欧洲等海外市场,一个“国内示范—海外复制—全球覆盖”的交付体系正在形成。
涌铧投资合伙人张帅评价道:“三一氢能依托三一集团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优势,有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氢能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正是将样板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强大的制造和交付体系,快速复制到全球市场的能力。
为产业新阶段注入确定性
随着数亿元A轮融资的完成,三一氢能的发展将再次提速。袁丹董事长明确表示,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强化公司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优势,加速产品迭代。其战略核心,被凝练为四个字——“质量领先”。
面向规模化绿氢应用对“安全、稳定、经济”的三大核心需求,三一氢能构建了从管理、研发、制造到现场的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为此,公司自建了24MW整机试验平台,累计测试超9000小时;并建成零部件综合性能测试数据库,单一部件测试时长可达1万小时,确保交付给客户的每一套设备都历经严苛考验。
广州新兴基金副总经理温竣翔指出:“三一氢能在电解槽到系统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链条交付能力,已在多个百兆瓦级绿氢项目中获得商业化验证。”这种经过实践验证的可靠性,是产业从初期走向成熟阶段最为宝贵的资产。
实际上,当众多玩家仍在探索技术与商业模式时,三一氢能已经用源自制造业的严谨与规模,为绿氢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最稀缺的元素——确定性。
从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到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再到即将实施的新《能源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氢的能源地位,中国氢能产业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正徐徐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