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在德州市的产业版图中,高端化工产业链既承载着传统产业的厚重底蕴,又迸发出新兴产业的蓬勃生机。2024年,德州市化工产业以845.48亿元的营业收入、69.62亿元的利润,占据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四分之一营收”和“三分之一利润”,今年1-7月,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营收463.86亿元、利润34.21亿元。面对“双碳”目标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德州市聚力实现“千亿集群”发展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化工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一幅“老树发新枝”的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产业根基
三大优势的“硬支撑”
德州市化工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深厚的产业积淀与完善的生态体系。
“目前,德州市化工产业已形成183家规上企业集群,产品体系完善,近千种化工产品覆盖石油、煤、盐和精细化工四大领域,其中二甲基甲酰胺等5种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山梨酸钾等20种产品全国领先。”德州市高端化工产业链办公室主任,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魁介绍说。
并且,德州市还精心布局了运河恒升、临邑、平原、乐陵、禹城5个省级化工园区,总面积31.5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完善,更值得关注的是,4个园区入选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单位,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安全监控、能源管理和生产调度智能化。
德州市在化工园区布局上展现出的规划与前瞻的视野,不仅为化工产业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更凭借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智慧化的管理手段,让园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沃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凭借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熠熠生辉,共同绘就了德州化工产业辉煌的画卷。
如今,德州市化工产业拥有9家国家级、7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以及1家国家级、2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些企业如同产业链上的“明珠”,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例如,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上市企业500强、市值500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其二元酸、碳酸酯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高端碳材料研发,首创“戊烷脱沥青”技术,将沥青收率从25%降至10%以下,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联化科技(德州)有限公司60%的产品远销海外,投入过程强化技术,用微反应器、连续流技术替代传统间歇式生产,其中MOAT项目重氮反应在应用连续流技术后,能耗降低20%,溶剂节省30%,碳排强度下降五分之一,成为绿色制造的标杆。
创新突围
技术赋能的“新引擎”
在德州市德城区,一座占地1638亩的现代化化工园区拔地而起,园区内,林立的厂房整齐有序,纵横交错的管道如脉络相连,大型设备有序运转,这里便是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州实华”)的所在地。
德州实华始建于1971年,以盐化工为根基,产品涵盖烧碱、电石法PVC树脂、双氧水等,尤为突出的是,公司成功实现食品级液碱的高质量、规模化生产。据悉,食品级液碱对纯度和杂质含量要求极为严苛,生产过程中需精准控制多项指标。德州实华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无数次试验与优化,大幅提升产品纯度,各项指标均达到并超越标准。目前,公司具备稳定的食品级液碱生产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制药等多个领域,为下游企业提供了优质可靠的原料保障。
包括德州实华在内,在追求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德州市众多化工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有力引擎,不断探索前行,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方向迈进。
作为煤化工行业转型的先行者,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鲁恒升”)强势切入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新兴赛道。二元酸是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料,碳酸酯作为锂电池电解液的最主要原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子信息等领域广泛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2020年,华鲁恒升依托合成气制乙二醇的技术和产能优势,通过中试实验,自主研发了乙二醇联产二元酸、碳酸二甲酯的新工艺和新型催化技术。2021年10月建成投产的3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装置国内产能最大,投放市场后已用于电池电解液,一举改变了市场格局。同期建成的30万吨/年二元酸项目厚势扩能,进一步巩固了在锂电池上游细分行业的领军地位和竞争优势。如今,二元酸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居于首位,达到了70%。
同样在新能源领域深耕的还有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源碳材料”),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尤其是锂电池产业蓬勃发展,让其产品针状焦在传统的金属冶炼行业外又开辟了一大新兴市场,即作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负极材料的原材料被广泛使用。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中,针状焦是关键原料之一,其结晶度高、更易石墨化,能显著提升负极性能,因而备受注重稳定性的动力电池厂商青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设备的高性能、长寿命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恒源碳材料采用针状焦焦化专利技术X-CokerTM和“两炉三塔”工艺,生产出来的针状焦产品质量更加均匀、优质,真密度、热膨胀系数(CTE)、振实密度、强度、颗粒度等指标均可达到高等级质量要求,可替代进口优级针状焦产品,满足生产超高功率电极的指标要求。
政策护航
千亿目标的“路线图”
德州市通过“强载体、优企业、抓项目、育生态”系列举措,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产业链建设取得新突破。
在园区建设方面,5个化工园区在省级综合评价中全部获评“良好”等级,恒升化工园区二次扩区即将获批。在企业培育方面,成功推动华鲁恒升收购产能指标,协调解决金能科技焦化产能问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项目建设方面,今年新引进化工项目13个,总投资39.5亿元;23个省市级重点项目中19个已开工建设,12个项目建成投产。企业服务方面,通过大走访活动为84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7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产业协同方面,联合高校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开展“金融直达产业链”活动,为19家企业授信5.93亿元。
下一步,德州市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推动化工产业实现新跨越:一是制定高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路径;二是推动园区提档升级,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产业影响力;三是加强产业引导,打造“产业会客厅”,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四是深化企业服务,精准对接企业在资金、人才、创新等方面的需求。
德州市化工产业所经历的蜕变,绝非仅仅是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迭代,更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活范例。从“规模优势”到“价值优势”,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德州市在高端化工领域持续深耕发力,踏入未来征程,德州市将凭借源源不断的创新技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秉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