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记者走进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幅传统化工企业向新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画卷展现眼前。在河南焦作的工业版图上,该公司曾以离子膜烧碱等基础化工产品立足市场。而如今,厂区内运转的2MW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正标志着这家传统化工企业跳出“化工生产”的单一赛道,在新能源探索道路上“氢”装启航,完成一场从“制造”到“智造”、从“高耗”到“清洁”的深刻变革。
破题:基础化工副产氢的“困局与转机”
“过去我们生产烧碱,副产的氢气要么直接排空,要么只能低价外销,不仅浪费资源,还存在安全隐患。”站在项目设备旁,开元化工副总经理程秉国的话,道出了传统基础化工企业面临产业链延伸的共性难题。作为基础化工的核心产品之一,烧碱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工业副产氢,这类“伴生品”曾是企业的“甜蜜负担”——不处理则有环保与安全风险,简单处理又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制约基础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如何让副产氢从“负担”变“财富”?开元化工将目光投向了国家大力扶持的新能源产业。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企业敏锐意识到,基础化工生产中稳定的副产氢供应,正是切入新能源赛道的独特优势。2023年6月,开元化工顶住“工艺无先例、规模无参照”的压力,启动2MW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正式开启从基础化工副产物处理向新能源氢能利用的转型之路。
攻坚:从化工思维到新能源产业链构建
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生产逻辑的彻底重塑。开元化工放弃传统化工“粗放式利用”的思路,转而以新能源产业的高标准重构氢利用链条,借鉴国内先进技术团队支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与工艺难题。
在提纯环节,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脱氯+脱氧+TSA(变温吸附)干燥+PSA(变压吸附)”工艺,将原本纯度仅99.5%的工业副产氢,精准提升至燃料电池汽车用氢要求的99.999%,彻底打破“化工副产氢品质低、难应用”的认知;在充装环节,最新的充装柱集成设备,突破传统管阀式充装的局限,配备自动计量与智能计费管理系统,实现氢气充装的实时定量管控,让化工副产氢达到商业化新能源产品的标准;在利用环节,构建“提纯-发电-外供”双路径体系。即一部分氢气进入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为企业生产提供清洁电力;另一部分通过充装设备外供,接入区域氢能供应链,真正将基础化工的“边角料”,转化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突围:老化工基地的新能源“新坐标”
如今,开元化工的氢能探索已结出硕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每年可产出1513万千瓦时清洁电力,为企业节省电费934万元,同步减少0.18万吨标煤消耗。同时,外供高纯氢已累计销售62.6万公斤,普通氢气年销量突破5230万立方米,不仅为焦作、郑州等地加氢站提供稳定氢源,更让企业在基础化工之外,新增年超千万元的新能源收益。
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开元化工的自我突破,更成为焦煤集团从“煤企”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关键支撑。依托开元化工的项目经验,焦煤集团正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销、用”全链条建设,未来还将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通勤、氢能发电并网等场景,让基础化工的产业基础,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坚实底座。
从“黑乎乎”的化工生产到“绿油油”的氢能利用,从副产氢排空到氢能产业链构建,焦煤开元化工的探索证明,传统基础化工企业并非只能在转型浪潮中被动调整,只要找准自身优势、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就能在新能源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坐标”,为中国工业绿色转型书写生动的“氢”篇章。(记者刘永明 通讯员李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