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日前揭晓,200项成果获奖,一批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保障科技自立自强。
主持人: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日前揭晓,200项成果获奖,一批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来听记者郭曦然的报道。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南开大学教授李兰东就准备出差去往山东滨州——他所在的课题组与上市企业滨化集团正在合作建设一个工业催化联合研发中心,围绕环氧丙烷等重要化工原料的绿色制造等技术展开攻关。而技术基础,正是他们项目组研究的分子筛限吸附与催化技术。这一技术刚刚获得2024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李兰东说:类似的合作,他们与中石化、建龙微纳等企业也在推进。
(录音:做环氧丙烷原来都是采用了很高污染或高能耗的路线,现在做一条完全新的,最清洁最绿色的路线,一个具有100%原子经济性的路线。跟中石化一起解决乙二醇生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中试规模的……压混)
分子筛目前多在石化、煤化工等领域作为重要的吸附剂和催化剂使用。几十年来,尽管全球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但其作用机理仍不明确,这限制了相关技术的升级发展。自2006年博士毕业开始,李兰东就瞄准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录音:因为之前大家去理解这种分子尺度行为是有困难的,就像跑马拉松,你看下去,你可能很难区分谁是谁是运动员,谁是观众。我们开发了独特的一些方法,可以把这个东西看得更清楚,搞清楚了就可以想怎么调控它,提高它的效率,原来实现不了的反应,可以让它反应发生。)
从事这种研究,不仅需要大胆的假设和推理,还需要长期艰苦的验证和尝试。虽然见效慢,但李兰东和团队始终不放弃:
(录音:我们就坚信一点,就是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这种大的科学问题,它一定是有需求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获奖项目第二完成人、南开大学研究员柴玉超是李兰东的第一个博士,他说:
(录音:入学的时候,我的文章出的都偏后,一点不着急也不现实,但是我对自己研究的方向还是充满信心的,有用的东西早晚会发光出来。越是稍微有点突破性的成果,可能需要的时间特别长。)
终于,2020年开始,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以这些成果为基础进行的应用端转化也在顺利推进。而如今,李兰东又在谋划新的研究:
(录音:下一步主要是做以前实现不了的过程,我们在做把甲烷和二氧化碳两种温室气体把它同时转化掉,得到一种有用的化工原料,这种路线还没有人能做出来,对于我们双碳目标这种实现,提供比较理想的技术路线。)
同样在冷板凳上经历“十年磨一剑”的,还有天津大学龚俊波团队。他们研究的晶型药物精准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刚刚获得202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谓晶型,就是组成药物的分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布方式,这些排布方式直接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药效等。龚俊波团队潜心研发十多年,最终实现了工艺和技术的突破,目前已面向心血管药、抗癌药开发出70多个晶型,助力国产创新药研发。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吴送姑说:
(录音:学生为了获得一个完整的实验数据,像连续工作24小时后再工作24小时都是常有的事。你像跟天津尚德药缘的药,抗脑胶质瘤的,给他去筛选出来bcd三种晶型,发现它的d型它的疗效稳定性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在的二期三期就直接用d晶型去做了临床实验。)
据统计,今年,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近80%的获奖项目成果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领域,一批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今年,本市将继续强化技术布局,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生物制造、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氢能等,加速推进未来技术、未来产业市场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