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十四五”,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山东的鲜明底色。
作为化工大省,山东拥有85家化工园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而当山东被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化工产业无疑成为了攻坚的关键战场。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其中,临沂市凭借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之路,成为这场“化工革命”的典型代表。
化工产业是临沂市八大传统产业之一,精细化工产业链更是全市13个标志性产业链之一。
聚焦新型化肥、橡胶材料、聚氨酯材料3条核心产业链,以及三聚氰胺、胶黏剂、电子化学品等多个细分行业,临沂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以着力解决链式发展、龙头带动、产品结构、要素保障等矛盾为主线,着力构建起具有临沂特色的“3+X”现代精细化工产业体系。
缜密链接,集聚成势
纵观临沂精细化工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主要有氨、氯、钾钡锆等无机化工和甲醇、乙醇、醋酸、丙烯等有机原料,中游有树脂、助剂、增塑剂等各类化学中间体和化工制剂,下游拥有全国最大的控释肥产业,以及轮胎、涂料染料和日化等产品。
如果细研3条核心产业链,在新型肥料产业方面,临沂共有32家规上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其中缓控释肥年销量居全国第一——这里拥有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
临沂橡胶材料产业链共有16家规上企业,主要产品涉及轮胎、橡胶输送带、橡胶助剂等,轮胎年产能5000万条、居全省第五,永丰轮胎等企业产品已通过美国交通部质量安全(DOT)和欧洲经济委员会产品安全(ECE)认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此外,在聚氨酯材料方面,临沂产脂肪族聚酯多元醇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70%,抗氧剂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这里拥有国内首个聚氨酯特色产业园区,由中国聚氨酯协会与郯城县政府共建,园区内企业生产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供货耐克、亚瑟士等全球知名品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承载空间足、产品有特色、产业成集群,一众精细化工企业在临沂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目前,临沂全市现有郯城、沂水、临沭、临港4个综合化工园区和费县粘合剂、沂南密胺等2个专业化工园区,6个化工园区起步区总面积达到31.47平方公里,目前可利用空间达7000余亩,园区之间相互支撑、差异发展,逐步形成了“4+2”产业发展格局,并各有担当——
临沭、郯城化工园区辐射华东,高效化肥、丙烯酸、聚氨酯等产业优势显著;沂水化工园区深度融入山东石化产业链条,拥有轮胎、各类化工助剂、橡胶制品等优势产业。
临港化工园区则衔接亚欧大陆、辐射全国,以石墨烯、稀有金属、塑料助剂等为主导衍生发展,其中临港方舟创园通过搭建“平台+运营”主体框架,为落地企业量体裁衣,定制化建设厂房、仓库、配套设施,实现企业快速落地、土地集约化利用、安全环保大幅提升。
优势明显,蓬勃发展
临沂地处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中间位置,是承南连北的重要节点、“齐鲁号”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物流之都”四通八达。
目前,临沂全市现有物流园区21处,3000余条物流线路通达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口岸,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低30%,成本优势明显。
最重要的是,临沂工业基础全面厚实,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38个、207个中类的161个。截至2024年,临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98家、数量全省第2,形成了以食品、化工、机械等八大传统产业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的产业格局。
由此,发展精细化工,临沂既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又能推动各产业链纵向耦合,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现有工业体系协同发展潜能。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临沂市成立了精细化工产业链专班,实行实体化运作,统筹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实施。
今年以来,精细化工产业链专班精心绘制产业“三图六表”,瞄准产业链弱链、断链、缺链环节,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市县一体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对接活动,承接产业转移、补齐产业链条。
10月15日,在沂水召开精细化工产业链项目签约会签约项目29个;10月30日,兰山区举办工业经济标志性产业链金融服务大会,10家企业与银行签订授信合作协议,金融服务队专心致志。
临沂坚持“企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和“一切工作到企业”“一切围绕项目转”的服务方式,努力打造“欢迎光临·沂事无忧”营商环境品牌,初步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服务体系,办事环节和时限综合压减65%,民营企业净流入量连续5年保持高位增长,净增量全省第1、全国第11。
今年1-9月份,临沂全市142家精细化工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95.8亿元,同比增长8.0%,发展势头蓬勃向上。
科研助力,成绩斐然
化工属于传统工业,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化工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创新升级的关键力量。临沂深谙此道。
临沂拥有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高分子材料助剂绿色制备与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64家省级平台,初步构建起了“平台支撑—企业主体—人才驱动”的立体化创新生态;在人才保障上,全市5所高职院校专门开设精细化工产业相关专业,“订单式”培养各类技能人才。
一直以来,临沂强化平台意识,畅通校地企合作渠道,积极链接市内外科创资源,推动创新要素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精准匹配融合,催生了一批产学研成果。
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作为国内化工与材料领域顶尖科研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基础扎实,是推动化工产业技术革新的核心科研力量。
针对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突破困难、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临沂主动搭建桥梁,推动方舟创园(临港)新型化工产业园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园区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绿色化工“产学研”联合创新基地、临沂市新型化工共享制造中试示范基地、高分子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平台体系。
方舟创园(临港)新型化工产业园聚焦专用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构建起适配精细化工产业高效落地的发展路径。
园区“600吨/年光学材料项目”以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团队技术为核心支撑,重点开发聚氨酯光学树脂用多硫醇、多环硫产品及环氧树脂用特殊固化剂等系列高性能光学树脂材料产品,目前已顺利完成投料试生产。
“1500吨/年热致膨胀微球项目”以复旦大学王海涛教授团队悬浮聚合技术为核心,成功实现热致膨胀微球新材料产业化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涂料、热塑性材料、超轻黏土等领域,有效打破国外在该类产品领域的技术垄断。
临沂凭借多元创新举措,借高校科研之力,在化工领域成果斐然。从平台搭建到人才培育,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不断激活发展动能。
在“十四五”征程中,临沂于化工产业变革浪潮里奋勇争先。凭借独特优势构建产业体系,依托交通、工业基础等要素拓展空间,以创新生态和校地企合作突破瓶颈,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临沂方案”,也为全国化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