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炼油企业如何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中实现转型升级?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源股份)给出的答案是:减油增特、减油增化、减油增材,即在关停炼油装置后上马3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在针状焦原料拓展、硅碳复合锂电负极材料、改质沥青、第三代半导体、特种石墨等前沿领域展开联合攻关,实现从地炼到高端碳材料的“转身”。
自主研发的接头焦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打破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全球首创的超临界萃取戊烷脱沥青技术,让产品质量与效益双提升;高端电极原料量产终结了国外对中国这一领域的垄断……记者近日来到恒源股份时,王有德董事长告诉记者,30万吨/年针状焦项目因打破国外对中国高端电极原料的垄断已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发展的典范。
搬迁前拥有3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的恒源股份,在2019年率先响应国家及山东省政府产业政策的要求,迈出了“断舍离”第一步——将全部炼油产能指标整合到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首批完成产能转移的地炼企业,并从此舍弃了传统炼油工艺。
据山东省临邑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搬迁企业转型成功与否,产品选择和战略路线至关重要。以油系碳材料综合开发为战略定位,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等高精尖领域延伸,让恒源股份走出了一条高质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那么,碳材料的方向是如何选定的呢?“缘于扎实的调研论证。”王有德告诉记者,“原料靠进口、产能有集中上马苗头的项目我们不再考虑,一定要锁定有市场前景、有产业链优势的项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碳材料有了再认识,最终锁定了这一技术含量高、进口替代潜力大的领域。”
在确立以高端碳材料为核心的新产业发展方向后,恒源股份在搬迁中稳扎稳打搞转型。2022年2月,启动退城入园暨针状焦高端碳材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山东省单体最大规模的30万吨/年针状焦生产装置;2023年12月,项目产出第一塔高端针状焦,公司由此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从“炼原油”到“炼材料”的赛道切换;2025年,公司首创的超临界萃取戊烷脱沥青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自主研发的接头焦产品关键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头部企业高端优质焦标准。
如今,恒源股份的转型成效持续显现:戊烷脱沥青技术将沥青收率从25%降至10%以下,联合超临界萃取装置进行创新技改与工艺优化,年节约成本约2亿元;自主研发的接头焦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也为下游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了空间;依托境外上市公司平台,碳材料产品已打入欧洲市场,2024年境内外销售收入达438亿元。
从3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的传统炼厂转型成为3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撑起的高端碳材基地,并与园区下游企业构建供应链,以链条带动一体化发展,恒源股份的这一蜕变正是地炼转型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