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27日,2025中国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磷系新能源材料创新发展论坛在宜昌召开。专家指出,提高磷化工行业竞争力,关键是资源高效高值利用,而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指出,近年来,我国磷化工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已是全球最大的磷矿石、磷化学品生产国;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形成磷矿开采、湿热并举,黄磷、磷酸、磷酸盐、磷化物等系列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集约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磷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压力依然较大,业内低于基准水平的磷铵产能占比仍较高,磷石膏消纳水平仍待提高,磷矿共(伴)生的氟、硅、钙等综合利用率较低,黄磷尾气等资源化利用有待加强,安全发展基础仍不牢靠。 王江平表示,发展磷化工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耦合协同,守牢安全底线,促进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磷化工全产业链围绕清洁生产、节能降碳、循环经济、本质安全等加快改造提升。 2024年湖北省磷化工营业收入约3000亿元,磷矿保有资源储量84.6亿吨,磷矿年开采量2500万吨标矿,磷肥产量715.7万吨,同比增长16.2%,占全国总产量的40.1%,居全国第1位。建成了全国最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精细磷化工和高端磷复肥、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硫酸、电子级氢氟酸等已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宜昌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推动磷化工向精细化、高端化迈进,推动磷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迈进,逐步形成了磷化工、氟化硅、硅化工深度融合,集资源勘采、化工生产、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培育了兴发、宜化、三宁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招引了宁德时代、多氟多、深圳欣旺达等批新能源领军企业,磷复肥、精细磷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工业体系安全稳定运行贡献了“宜昌力量”。 杨卫华指出,当前,磷化工产业正面临着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时代考验,宜昌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紧扣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汇聚各方智慧,共商发展大计,必将为磷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宜昌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中先行先试、打造全国样板,共同开拓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近年来,兴发集团瞄准市场需求,依托自身磷化工产业基础,主动进军磷系新能源材料领域,建成了磷酸铁、磷酸铁锂、磷酸二氢锂工业化生产装置,储备了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产品等十余项前瞻性技术,为后续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材料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畅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磷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既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如何把握“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新要求,如何推动磷资源的高效、高值、循环利用,如何通过智能化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磷化工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