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的演进历程中,智能仿生材料作为新兴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行业格局。从对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传统研究,到如今综合制备、加工等多维度的系统探索,材料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而智能仿生材料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社会对材料智能性的迫切需求,更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潜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键力量。 智能材料作为新型先进材料,具备感知、驱动和控制能力,能对外部刺激做出适度响应。其核心功能涵盖感知、反馈、响应、自诊断、自修复及自调节六大方面。例如,通过感知外界应力变化调整自身结构,或在受损时启动自修复机制,这些特性使其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而智能仿生材料正是在此基础上,以仿生学为设计灵感源泉,模仿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多种材料复合与多级次、多尺度的科学组装构建而成。 自然界为智能仿生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兔子超亲水的眼角膜、水黾超疏水的腿、猪笼草的超润滑表面等,都是历经数十亿年进化筛选出的完美材料体系。科研人员通过对这些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将其转化为材料设计的创新思路,旨在研发出超越自然能力的智能仿生材料,实现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 智能仿生材料的多元种类与性能优势 智能仿生材料的发展呈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目前已形成仿生超亲水、超疏水、超润滑、减阻、结构、自修复等六大核心类别,每一类材料都以独特的性能优势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仿生超亲水材料表面与水接触角小于5°,水滴可自发铺展成膜,具备防雾、高效热交换、自清洁等特性。常见的二氧化钛、水凝胶等超亲水材料,在浸没式相变液冷散热中可促进气化更新,在自清洁玻璃领域能通过水膜带走污渍,满足高层建筑玻璃维护等需求。 仿生超疏水材料表面与水接触角大于150°,水滴呈球形,其低表面能与高粗糙度的特性使其在油水分离、酶传感器等领域表现卓越。由该材料制备的分离膜可选择性透过油相,截留水相,有效解决工业含油废水和溢油污染问题;在酶传感器中,其水下超亲气特性可提升检测性能。 仿生超润滑材料受生物体内超低摩擦现象启发,通过在多孔材料中涂抹润滑液制备而成。其表面的润滑油膜对多种物质黏附力极低,在海洋防污领域可替代传统有毒防污涂料,在防黏附领域能减少黏性物质浪费,降低产品包装成本。 仿生减阻材料模仿鲨鱼体表盾鳞、蚯蚓非光滑体表等生物结构,可减少运动物体与流体间的摩擦阻力。在航行器设计中,应用该材料能提升航速、降低能耗;在地面机械领域,可解决土壤黏附导致的能耗增加问题,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 。 仿生结构材料以贝壳、骨头等生物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其多级有序结构,制备出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如仿贝壳珍珠层的层状复合材料,在强度、韧性和硬度上实现完美结合,可应用于汽车轻量化、高压电气装备绝缘等领域,替代传统材料。 仿生自修复材料仿照生物体自愈合原理,能主动修复外力造成的裂纹或缺陷。在轮胎防爆领域,喷涂自修复材料可防止爆胎;在混凝土裂缝修复中,可自动分泌黏结液填充裂缝,恢复材料性能,避免灾难性事故发生。 全球竞逐与中国突破:智能仿生材料产业的多维发展图景 智能仿生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纷纷布局,推动该领域快速发展。美国国防部成立生物学特别工作组,聚焦生物新技术突破;俄罗斯先期研究基金会支持仿生学军事应用研究;德国积极推动仿生科技产业化并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 在企业层面,众多初创公司与传统化工巨头竞相投入研发。美国Bimitech公司研发仿蜂鸟冷却风扇,加拿大Biome Renewables公司制造仿生风力涡轮机,西班牙BEOnChip公司创建新型体外测试平台。巴斯夫、杜邦等传统化工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完善智能仿生材料的功能化设计与生产实践,加速商业化进程。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法国标准化协会等制定的相关标准,为智能仿生材料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在智能仿生材料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部分研究方向处于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团队的仿生超亲水/超疏水材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的仿生结构材料等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对智能仿生材料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多部门部署多项重点项目,涵盖能源转换、农业装备、生物医用等多个领域。《“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将智能仿生材料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在应用层面,中国科研成果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中科院理化所的仿生超亲水材料应用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提升散热效率;北京中科赛纳的自清洁玻璃应用于国家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团队的仿生脱附减阻材料在农业机械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这些成果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展望未来,智能仿生材料将在更多新兴领域发挥关键作用。随着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将持续提升,智能仿生材料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望成为解决技术瓶颈的核心力量。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在实验室里实现突破,最终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智能仿生材料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材料科学的新篇章,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73994.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