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材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喝风吐水”!看一块海绵如何改写全球水资源获取新规则
文章来源:贤集网     更新时间:2025-05-21 15:50:41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五家中国科研机构,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创新,研发出以多孔轻木为基底的海绵状复合材料WLG-15。该材料凭借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构建起全新的空气取水技术体系,为应急救援与偏远地区供水开辟了新路径。



一、材料创新:WLG-15的三元复合结构解析



WLG-15材料的核心优势源于其独特的三元复合结构设计。基底选用密度仅为0.1-0.2g/cm³的多孔轻木(Balsa Wood),其内部呈蜂窝状微米级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可达15-25m²/g,为水分吸附提供了丰富的物理空间。研究表明,当孔径分布在2-50nm的介孔区间时,水汽分子可通过毛细管凝聚作用实现高效吸附。



功能增强层引入氯化锂(LiCl)作为吸水介质。LiCl在相对湿度40%-90%的环境中,可通过潮解反应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Li⁺・nH₂O),其理论最大吸水量可达自身质量的3-5倍。实验数据显示,在80%相对湿度条件下,含15%LiCl的复合材料吸水率较纯轻木提升210%。



光热转换层采用粒径约20-50nm的氧化铁纳米颗粒(Fe₂O₃)。该材料在太阳光谱400-1100nm波段具有85%以上的吸收率,通过光热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材料表面温度在标准光照下可升高15-20℃。这种温度提升有效促进了吸附水的解吸与汽化过程,实现水分的高效释放。



二、系统集成:空气取水装置的协同工作机制



基于WLG-15材料开发的空气取水装置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核心单元为边长2cm的立方体复合块,通过阵列式排布提升整体取水效率。装置顶部配置抛物面聚光圆顶盖,其光学反射率达92%,可将入射太阳光汇聚至材料表面,强化光热转换效果。



                                  



冷却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底部的铝制散热块(热导率237W/(m・K))用于快速传导热量,中间层的半导体制冷片在3.6V供电下可形成10-15℃的温差,顶部的微型轴流风扇(风量1.2m³/h)加速空气对流。该系统使装置内部形成温度梯度,促进水蒸气凝结。



能量供应模块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22%)与超级电容器组合。在标准光照强度1000W/m²条件下,电池板每小时可产生12Wh电能,满足装置连续运行需求。储能单元支持装置在夜间或弱光环境下持续工作4-6小时。



三、性能验证:实验室数据与应用潜力评估



在相对湿度90%、环境温度25℃的实验室条件下,单克WLG-15材料在12小时内可完成吸附-解吸循环,累计产水2.1ml。当湿度降至60%时,产水量下降至1.3ml,但仍优于传统吸湿材料1.8倍。材料循环使用50次后,产水效率衰减率仅为7.2%,展现出良好的耐用性。



通过建立包含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12个参数的热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我国西北地区(年均湿度35%-50%),每平方米装置日均产水量可达4-6L;在东南亚雨季(湿度70%-90%),产水量可提升至12-15L。这一产能足以满足单人日均基本用水需求(3-5L)。



与商业化大气水发生器(AWG)对比,WLG-15装置在低湿度环境下优势显著。在湿度40%条件下,AWG单位能耗产水量为0.8L/kWh,而WLG-15装置仅需0.3kWh/L,能耗降低62.5%。设备成本方面,AWG系统单价约17000美元,WLG-15装置规模化生产成本可控制在200美元/㎡以内。



四、技术演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路径



研发团队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材料性能预测模型,输入材料配比、孔径分布等23个特征参数,预测产水效率的准确率达91.3%。通过该模型筛选出3种新型复合材料配方,在60%湿度下产水效率较初代提升40%。



                                      



中试阶段将开展多场景适应性测试,重点验证极端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在-20℃低温环境中,材料吸附性能保持率达89%;在沙尘环境下,经特殊涂层处理的装置连续运行72小时无性能衰减。计划在2025年内完成50㎡规模的现场示范工程建设。



产业化进程面临三大关键挑战: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方面,需开发连续化浸渍-干燥生产线,将单批次生产周期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材料耐候性提升方面,拟通过纳米涂层技术将紫外线老化寿命延长至5年;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正联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空气取水装置性能测试规范。



这项基于海绵状复合材料的空气取水技术,通过材料创新与系统集成,突破了传统水资源获取的时空限制。随着技术成熟与产业化推进,其不仅能为灾害救援提供应急供水保障,更有望在全球23亿缺水人口的基本用水需求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结合智能控制系统与物联网技术,该技术或将重构分布式供水网络,推动水资源利用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74765.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