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有机 > 市场分析 > 正文内容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更新时间:2025-10-10 13:26:57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
 
        近两年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等一批事关碳市场建设的政策相继发布实施,为全国碳市场建设不断注入新活力。日前,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全社会低成本减排作用逐步显现。
 
        市场活力提升
 
        2024年以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交易价格反映供需关系,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
 
        据《报告》统计,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成交量的79%。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1471家,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增加1.38%,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2024年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全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市场供给逐步提升,交易活力稳步释放,配额惜售现象得到缓解,2024 年卖出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增加11.24%。 2025年以来,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有所增强。截至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较去年同比上涨232%。
 
        配额清缴完成率创新高
 
        《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为99.98%,较第二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国共有28个省级地区100%完成履约工作,较前两个履约周期明显增加,仅4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履约。
 
        《报告》同时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照全行业配额盈亏基本平衡、略有缺口的原则设计,在推动企业减排的同时,不给企业造成较高的履约压力。2023年度配额发放量为52.15亿吨,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应清缴配额量)合计52.44亿吨,缺口总量为0.29亿吨,占应清缴总量的0.55%。18个地区的58家重点排放单位使用647.27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于配额清缴抵销,较第二个履约周期增长74.12%。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个履约周期改变了前两个履约周期两年一履约方式,将2023和2024两个年度的履约截止时间分别定为2024年底和2025年底。对此,《报告》表示,一年一履约有效缓解了交易“扎堆”问题。
 
        碳市场功能不断显现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以来,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先进、约束落后,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碳排放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以发电行业为例,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措施,共有564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实现了配额扭亏为盈,盈余配额总量5825万吨,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平均收盘价68.72元/吨计,企业盈余配额约合40亿元。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央企业不断强化企业碳资产管理。据了解,中国石化对此已有布局和行动,比如联合上下游企业,发起成立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推动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核算规则;探索建立碳交易集中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交易,持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探索碳金融专项贷款,支持新能源项目建设。
 
         《报告》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表示,中国政府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不断丰富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