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线检测的“零差错”,到无负极电池的“多跑20千米”,再到熔融结晶的“一度电当三度用”,在2025年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上,设备、装备企业分别从过程优化、能源创新、单元操作革新等不同维度,展示了化工装备在绿色、智能、高效发展道路上的扎实进展与综合解决方案能力,也让“化工”与“高污染、高能耗”的旧标签渐行渐远。
智能仪表,智检生产全程
“原料一进厂,成分、水分、重量一键识别,不合格立刻亮红灯。”合肥长陆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该公司产品经理隆书皓这样介绍。该公司在线成分仪、水分仪和高精度称重仪表,如同不知疲倦的“电子质检员”,无需取样、等待,可直接对生产线上的物料进行连续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系统,有效实现企业品质升级、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针对产品应用领域和流程,他进一步介绍,在线成分仪适用于对粉体、颗粒、液体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持续监测;水分仪则专注于物料含水率的实时把控,助力企业稳定产品质量并降低能耗;高精度称重仪表则在配料、灌装和过程控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产品不仅是自动化流程的基础单元,更是构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广泛应用于化工原料处理、配料控制、仓储物流等环节。目前该公司已服务客户超3000个,持续稳定赋能化工等多行业。
“但稳定不等于高枕无忧。”谈及当前发展,隆书皓坦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对产品精度、稳定性及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化工、新材料、食品、能源等行业,对生产智能化和数字化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在线检测与过程控制的依赖度日益增强。
正因此,长陆公司的业务布局早已超越单一仪表供应商的范畴,涵盖了工业自动化核心的称重与检测仪表、配料与灌装成套设备,以及制造执行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系统。“以称重仪表为例,其支持多种通讯协议,易于集成到现有生产线和上层管理系统中。”隆书皓说。
“无负”钠电,电池能量跃升
同样将能耗与效率作为产品核心的,还有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拿着一款铝塑膜软包电池介绍道:“这款电池没有负极,仅保留正极和电解液,同等体积下能量密度提升约20%,原100公里续航的电池包可延伸至120公里。”
这一突破主要依靠正极材料创新与电解液功能化调控的双轮驱动。正极方面,公司聚焦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两类材料:层状氧化物理论能量密度达480 Wh/kg,量产电池包已实现180 Wh/kg,循环寿命超1万次,耐高寒;聚阴离子材料通过气相碳包覆提升导电性、降低内阻,理论能量密度为320 Wh/kg。两类材料成本均低于锂电。目前公司已在绍兴建成万吨级正极材料产线。
该公司电解液技术于5月获评“国际领先”,拥有20件中国及2件美国专利。团队构建了多功能电解质体系,包括含硫氟复合添加剂优化界面、阻燃电解液、高纯钠盐,以及凝聚态电解质与原位固化技术,降低阻抗,适配高能量密度设计。相关成果已制定4项团体标准,并建成三条万吨级电解液生产线。
“省去负极并非‘拿掉一块碳片’,而是把‘负极功能’移至电池内部原位生成的钠金属上。”他进一步解释,该电池正极采用上述自主研发材料,钠离子可均匀沉积于铝集流体,避免枝晶。配套电解液中的硫-氟添加剂能形成富NaF界面膜,“锁住”钠离子,并通过“补钠盐”弥补损耗。正极“多供钠”、电解液“稳储钠”,从而省去硬碳负极及相应工序,提升能量密度。
节能纯化,升级分离工艺
“同样一吨农药中间体,原来用精馏综合成本1300~1500元,现在使用熔融结晶仅600~800元,纯度反而提到了99.5%。”在瀚能(苏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瀚能科技的国际项目总监陈静给笔者算了一笔印象深刻的“绿色账”。这一变化的核心,在于他们展示的“熔融结晶”设备。该技术可利用物料熔点的差异,实现无溶剂、低温常压下的高效分离,其能耗仅为传统精馏技术的10%到30%。
据陈静介绍,熔融结晶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分离纯化方案,具备显著优势:产品纯度极高,最高可达99.999%;全过程不添加任何溶剂,环境友好;低温常压运行,安全性高;能耗降至精馏的10%~30%,单吨处理成本大幅下降;适用于同分异构体等多种化工物料,自动化程度高。与此同时,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合成生物学、新材料、新能源电解液纯化、精细化工、煤化工、食品及农药化工等。
值得一提的是,瀚能科技作为一家集工艺研发、装备设计、制造、系统控制与服务于一体的科技企业,与天津大学联合建立了“绿色精制工程研究中心”,旨在为化工行业提供更环保的分离方案。
面对市场波动,该公司以“更低单耗+更高纯度”帮助客户提升产品竞争力。未来,瀚能科技已计划布局全球市场,联合天津大学攻关熔融结晶工业化技术,服务于市场需求,推动“中国结晶”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