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市临邑县山东华邑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邑化工”)厂区,一辆装载着高纯度氢气的槽罐车正缓缓驶出大门。这些氢气将被销往30公里外的禹城市,成为当地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田药业”)生产糖醇的重要原料。
而在禹城市的福田药业厂区,福田药业的副总经理贺东海终于松了一口气:“氢气实现家门口采购,成本比以往大减。”
在此之前,两家企业一边是副产氢气滞销,一边是高价外购氢气。这一矛盾的破解,得益于德州市开展的“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企业活动。
时间回到7月初,德州市工信局副局长于吉江带队走访华邑化工。座谈会上,企业董事长易升龙提出:“公司每年副产氢气5000吨,密度小、储运难,只能燃烧排放,实在心疼。虽然尝试了氢能车、加氢站项目,但每天仅能消耗0.5吨左右,还有十几吨的氢气滞销。而氢气运输成本高,超出100公里半径每公斤成本增加6元,销售半径被死死锁住。”
于吉江意识到,这不仅是华邑化工一家的困境,更是区域产业链协同缺失的信号。
“氢气放空是资源巨大浪费,必须找到本地用氢大户!”回去后,于吉江即组织相关科室专题研究。当“糖醇”一词被提出,思路豁然开朗。作为亚洲最大糖醇生产基地,德州汇聚多家巨头,年产能超百万吨,而糖醇生产核心工艺正是催化加氢,福田药业等本地企业每年需氢量惊人,却长期依赖150公里外的河北供应,成本高昂。
德州借鉴省里“十链百群万企”融链固链行动经验,举办“有氢用氢”专场对接会,为华邑化工与糖醇企业牵线搭桥,组织有氢气需求的企业与华邑化工开展供需对接。经过跟踪服务,华邑化工与多家糖醇企业达成合作。
然而,把工业副产氢气用到食品生产线,还需跨越关键门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面对企业申报经验空白的情况,当地政府启动绿色通道,专员驻厂指导,从设备清洁验证、质量控制文件到安全生产规范,全程协助。
许可证如期发出后,合作效应立竿见影。华邑化工氢气日销量从过去的0.5吨猛增至5吨以上,年新增收入预计突破3000万元。由于食品级氢气售价(约1.8元/方)比工业用氢每立方价格高出约0.3元,华邑化工在成本略增的同时仍可获得可观利润。
福田药业采购负责人也算了笔帐:“家门口的氢气,每方价格比省外采购低0.2元,运输距离从150公里缩至30公里,一年节约成本近200万元。”
今年,面对外部复杂的经济形势,德州深入开展“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企业活动,市级负责同志挂钩帮扶联系50余家重点企业;“一县一队”成立帮包县队伍,每周开展一次走访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企业生产运行情况,了解企业困难诉求;创新建立“工信+”纾困助企协调机制,增强跨部门联动协同,解决企业各种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经走访企业421家,梳理问题建议219个,解决落实75个。
“服务企业绝非救火,重在未雨绸缪。”德州市工信局局长孙洪魁说。在接下来的走访企业活动中,我们将12个县(市、区)帮包队伍升级为“亲清服务团”,走出去,深入企业、园区、项目一线,重点关注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和困难建议,提高服务企业的前瞻性、主动性,同时,建立“亲清接待室”,请进来,围绕融资、创新、土地、法律等方面的企业需求,每周五接待有困难问题的企业。走访过程中,注重服务企业吸引市场资源,梳理企业各类称号,为企业“实力画像”,推送给银行等市场机构,将企业称号转变为吸引市场资源的信号,助力企业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高畅 刘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