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莹 淄博报道
在石化行业整体“增产增销不增利”的市场背景下,8月21日,山东三维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维化学,002469)交出一份逆势增长的半年答卷。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1.81%至124.88亿元,归母净利润大增42.54%至12.04亿元。业绩背后,是一家传统化工领域企业围绕技术复用与产业链协同展开,向新能源领域挺进的转型故事。
工程引擎:技术迁移的跨领域应用
工程总承包(EPC)业务成为上半年增长的最大亮点——上半年收入同比飙升483.46%,成为拉动整体营收的核心动力。尽管毛利率因项目结构变化同比下降19.66个百分点至17.61%(2024年同期为37.27%),北方华锦精细化工项目、天津石化氢气回收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显示出公司在大型工业项目中的综合承接能力。
这一轮增长并非简单复制传统模式,而是基于技术迁移的“跨界赋能”。公司自主研发的“酸性气硫资源回收与尾气净化超低排放技术”已通过国家级鉴定,被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项原本用于炼化环保的技术,随着公司参与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的热传储热系统建设以及青岛炼化氢能基地项目的实施,正被嫁接到氢能、光热、储能等新兴领域。在国家推动新型煤化工和绿氢产业发展的政策窗口期,这种跨场景的技术复用能力,正在转化为订单增量。
化工运营:动态调整应对市场波动
占总营收47.60%的醛醇酸酯类产品收入同比下降8.18%,但毛利率逆势提升7.13个百分点至20.97%。中报显示,公司推行“以销定产、动态切换”的柔性生产模式,可根据C3、C4原料价格波动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在原材料价格震荡中保持盈利韧性。
然而,并非所有板块都表现稳健。残液加工业务遭遇重创,收入骤降42.78%,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6.24%暴跌至9.66%,凸显该业务对原料价格的高度敏感性,也反映出传统副产物加工路径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与此同时,新业务初现曙光:醋酸丁酸纤维素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7.73%,尽管因投产初期产能爬坡导致毛利率为-6.32%,但随着5万吨异辛酸项目建成投产,公司有望打通“醛→醇→酸→酯”全产业链闭环,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
技术转化: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攻坚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5060万元,新增授权专利8项(含3项发明专利)。其中,“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催化剂”入选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
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的“10万标方/年炼化工业硫化氢制氢技术”正在进行中试试验。若成功产业化,将开创一条从高硫原料中低成本提取绿氢的新路径,既解决炼厂硫污染问题,又契合“双碳”目标下的氢能发展需求,有望成为未来增长极。
商业模式也在同步进化——公司推出“定制化设备+工艺包+催化剂”的“炉内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催化剂销售同比增长17.91%,毛利率稳定在31.08%。同时,新疆项目部的设立,强化了区域技术服务能力。
现金分红的平衡术:造血能力与风险并存
尽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84.48%至2161万元,公司仍坚持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达12.26亿元。
但转型期的资金配置亦面临考验:母公司涉及未决诉讼金额达2888.54万元(占集团总额98.95%),可能带来潜在法律风险;债权投资余额增至9.11亿元,需警惕资产流动性压力。
突围进行时: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
三维化学的2025年中报,或是一幅传统化工企业向新能源领域跃迁的路线图。公司将硫磺回收、催化剂研发、环保工程等“老本行”能力重新封装,嵌入氢能、光热、低碳炼化等新场景,实现了从“环保服务商”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跃迁。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工程毛利率波动、残液加工业务萎缩、新项目投产初期亏损,提醒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但在“双碳”驱动的产业变革浪潮中,那些拥有深厚技术积累、敢于自我革新的企业,往往最有可能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构建转型发展的跨街天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