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化工装备与仪表 > 国内新闻 > 正文内容
向“新”而行!烟台一地跑出低碳转型加速度
文章来源:大小新闻     更新时间:2025-10-22 12:59:02
绿色低碳,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的进程中,烟台黄渤海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绿色工厂11家、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省级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15家、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5家。
 
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在制造业“绿意”渐浓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推动绿色转型行稳致远?新区以系统布局与多元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清洁能源多元突破 构建低碳供热新体系
 
“去年供暖温度很好,比往年还要高2至3℃”“我家也是特别暖和,晚上洗的棉衣第二天一早就干了”……在黄渤海新区龙湖春江悦茗小区,不少前去缴纳取暖费的居民对去年的供暖效果赞不绝口。
 
这背后,并非传统燃煤供暖的功劳,而是来自万华化学工业园区的工业余废热与乏汽,经“零碳”技术转化而成的清洁热源。
 
在万华烟台产业园的分散集中控制系统屏幕上,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等数据实时更新,河海新能源发展(烟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斌介绍:“这套系统能精准匹配市政供热管网的需求,确保居民家中温度达标。”
 
余热供暖,既暖民生,更算清“生态账”。据测算,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年均可节约标煤1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6万吨、二氧化硫9350吨。
 
“今年,万华余热的供应已接续到莱山区的虎山热源厂,将主要供应迎春大街以西区域。待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4600余万平方米的低碳清洁热源,进一步优化烟台市供热能源结构,满足民生清洁供暖需求。”李彦斌说。
 
在深挖工业余热等“存量”资源的同时,黄渤海新区也在积极布局清洁能源“增量”,氢能产业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在东德实业厂区内,一台台隔膜压缩机加紧组装——作为氢能输送的“心脏”,该设备可将氢气纯度提至99.999%以上,实现零污染、低能耗运行。“我们已覆盖氢能‘制—储—运—加’全链条,全国约85%的氢燃料重卡、公交与冷链车,都搭载我们的核心部件。”董事长邢子义表示。
 
除了氢能,新区在煤电降碳、海上新能源等赛道也频频落子,持续完善清洁能源产业生态。
 
在煤电降碳方面,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起覆盖煤电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在新能源布局中,烟台港西港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正全速推进,预计2025年11月主体工程机械完工,建成后年处理LNG能力达590万吨,将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枢纽。
 
从工业余热供暖的“变废为宝”,到氢能、LNG等清洁能源的多元发展,黄渤海新区正以扎实的产业实践,为区域落实“双碳”目标、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技改数改双轮驱动 激活低碳内生动力
 
清洁能源是降碳的“外源推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则是企业低碳转型的“内生引擎”。2025年,黄渤海新区24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技改重点项目,智能化改造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
 
在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智能化设备精准驱动撞针完成精细加工,石英晶体谐振器在自动化线上快速成型。“我们依托工业4.0平台实现柔性生产,颠覆了行业60年的传统工艺。”公司副总经理李强介绍,通过整版制造、激光封焊等自研技术,月产能从500万只跃升至6000万只,能效提升12倍、能耗降低40%,产品远销亚欧20多国。
 
在黄渤海新区,像明德亨电子一样,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降碳”的企业还有很多:烟台业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转型,不仅将生产效率至少提高15%—20%,还将产品的电耗、蒸汽、水、天然气、染化料等减少了30%;冰轮环境通过“热管理”技术成功替代“三高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其高效节能产品占比将达到90%以上;泰和新材通过自研的EcodyTM绿色印染技术可保证在与原棉性能相同的前提下,实现常温以及无任何助剂条件下的快速染色,达到节水80%、节约蒸汽50%、节电30%、降碳60%的低碳效能……
 
系统推进绿色转型,新区创新构建“区域—园区—企业—产品”四层联动的绿色制造评价框架,配套推出覆盖产品全周期、产线低碳化、智慧监管等关键环节的升级路径,并优先选取产业链协同性强的企业开展示范培育,持续提升区域工业“绿色指数”。
 
绿色工厂集群发展 塑造制造新形态
 
企业的低碳实践最终凝结为绿色工厂的建设成果。黄渤海新区通过培育绿色工厂、打造“晨星工厂”,正构建起层次分明、梯次推进的绿色制造体系。
 
新时代健康产业园内,厂房整洁素雅、园区绿意盎然,太阳能路灯与智能设备静默运转,干净而有序。
 
“园区从规划、建材到施工全面贯彻节能环保要求,将绿色融入生产、研发的每一个细节。”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搭建系统化能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有效性,达到预期能源消耗和使用目标,还领先同行业开展了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绿色发展不仅看“颜值”,产线上的“含绿量”同样可观。在食品包装车间,从灌装、包装到入库全程自动化,连廊输送系统大幅降低人力与能耗,使“绿色生产”从理念落地为实绩。
 
新时代健康产业园成功的“低碳转型”路径,也让越来越多拥有厂区的新区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路径:首钢电装推进绿色物料替代,优化用能结构;艾奇蒂现代迪万伦引入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可拆卸与回收设计;力高新能源车间废弃物资源转化率提升至98%。不难发现,如今在新区,绿色工厂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形成了覆盖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的集群效应。
 
如今,新区绿色工厂已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共进”,覆盖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多领域。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绿色工厂11家、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省级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15家、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5家。
 
立足“绿色双碳”,烟台黄渤海新区正以“谋新重绿”的实践,诠释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区样本”,为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注入持续动能。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邱烽 姜乾 摄影报道
 
责编:张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