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化工装备与仪表 > 国内新闻 > 正文内容
生态环境部聚焦川维化工十年开放办企业,铸就绿色发展典范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5-10-22 13:09:23
10月13日
 
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以川维化工公司公众开放日为切入点
 
聚焦企业绿色发展实践成效
 
开展报道
 
同时
 
该内容将在《世界环境》杂志刊发
 
进一步分享企业绿色发展成果
 
为行业提供可借鉴实践样本
 
具体内容如下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一扇扇“环保之窗”正悄悄打开——污水如何变清流?垃圾如何发电?废旧电器去哪了?这些曾经陌生甚至神秘的环保设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2025年,生态环境部评选出了十个“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它们用创新、真诚和持续的行动,搭建起了人与绿色发展对话的桥梁。我们陆续推出这十家单位的实践故事,看他们如何将冰冷的环保设施转化为有温度的环境教育课堂,让生态环保意识真正落地生根。期待与您一同走近这些绿色先锋,感受每一份微光如何汇聚成美丽中国的行动力量!
 
在山城重庆的长江之滨,坐落着我国天然气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维化工”)。这家与长江共生、与城市共发展的企业,投入超15亿元进行绿色企业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并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连续十年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书写了化工企业与公众良性互动、共促环保的动人篇章。
 
如今,该企业已连续3年在重庆市“环保诚信企业”评比中排名第一,凭借扎实的环保设施开放实践,成功获评生态环境部2025年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和践行“美丽中国”的先行者。这不仅是对企业十年努力的肯定,更是化工行业主动拥抱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缩影。
 
打破误解,以开放之姿赢得公众信任
 
回溯十年前,公众对化工企业的印象多停留在“高污染、高风险”的刻板认知中,化工企业与公众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川维化工在中国石化的统一部署下,率先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决定敞开大门,将环保设施、生产流程展现在公众眼前,让公众走进企业,打破误解,赢得信任。”川维化工党委宣传部部长龚剑云介绍了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初衷。
 
为了把公众开放日办成企业的一张名片,川维化工从内容、团队、宣传三方面发力,精心策划。
 
在开放内容选择上,川维化工对自身环保设施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出兼具环保代表性与科普价值的核心板块。其中,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每年可处理大量废硫酸,氢气纯化装置将副产氢加工为产品氢,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绿色化工产品科普,讲解具有科技含量的绿色化工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重庆川维队则肩负化工领域突发安全事故应对重任,是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三大板块覆盖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应急救援等关键领域,让公众全方位读懂企业环保实践。
 
团队组建上,川维化工打造了“技术+讲解+服务”的专业队伍。从各部门抽调的技术骨干,负责深度解读设施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解答专业疑问;经过系统培训的讲解员,擅长将复杂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适配不同受众理解需求;企业自备车辆和工作餐等后勤服务,规划最优参观路线并制定详尽安全保障方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宣传推广环节,企业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影响力。线上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对活动进行宣传;线下联合周边社区、学校、企业,发挥社区网格员、员工家属的作用,以及与地方工作交流的机会触达公众,同时邀请媒体记者参与报道,借助媒体传播力,让更多人知晓并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实施阶段,川维化工以“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知识讲座”的多元形式,让公众在“看、玩、学”中,直观感受化工企业的环保担当与绿色发展内涵。
 
实地参观环节,公众在引导下走进核心环保设施。在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区,技术人员讲解废硫酸的来源、危害及再生关键技术,当公众了解了废硫酸经多道工序转化为可复用硫酸产品,并且回收率达到98%,对资源循环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实时监测数据大屏清晰展示各项外排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走在公园式的工厂区域,没有异味、没有工业垃圾、没有噪音。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感慨:“川维化工既成就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社会节能降耗提供了样板,这才是负责任央企该有的样子。”
 
互动体验环节则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消防机器人、无人机、大气溯源走航车等先进设备集中亮相,应急救援队员还现场开展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展现出快速响应、精准操作的专业能力。更让公众兴奋的是,大家可亲自操作部分救援设备,一位参与体验的学生说:“第一次操作消防坦克,既新奇又学到了应急知识,才知道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工作这么细致。”
 
“智慧小课堂”则为公众打开了了解化工行业的另一扇窗。讲座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大家科普天然气化工知识,从天然气的开采,到加工成各类化工产品的全过程,再到这些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原来我们平时用的日用品、医疗用品、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原料都来源于天然气化工!”不少听众恍然大悟,意识到化工产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也理解了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步履不停,搭建企业与公众信任的桥梁
 
连续十年的公众开放日,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川维化工通过持续复盘、不断改进,实现活动质量逐年提升的过程。
 
活动结束后,企业广泛收集反馈,包括活动内容、组织安排、讲解效果等,深入了解公众对企业环保工作的建议与期望,精准捕捉活动短板与公众需求。
 
基于反馈,川维化工对活动进行全面复盘总结。针对发现的参观流程不够顺畅、互动环节参与度不均衡、讲解内容专业性与通俗性平衡不足等问题,持续优化活动设计:丰富内容,增加环保措施展示项目;改进形式,设计更具吸引力的互动环节;提升讲解水平,根据学生、社区居民、专业人士、媒体等不同受众调整内容深度等。
 
现在,川维化工“公众开放日”活动已经从最初的一种方案、一条参观路线,发展为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基础科普等多种主题的开放形式,为不同群体的公众定制化打造参观路线,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达到最佳效果。
 
今年8月的环保设施开放活动,更是川维化工十年开放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及“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来临前,中宣部组织“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17家央级媒体和近10家市级媒体共60多名记者,通过川维化工“公众开放日”走进企业,采访报道重庆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创新做法。川维化工绿色发展案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第一财经、工人日报、中国日报等央级媒体在报道中多次引用,共形成上千万浏览量。
 
十年开放路,川维化工的公众开放日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参观活动”范畴,成为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川维化工用透明与真诚,搭建起企业与公众的信任桥梁,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化工行业环保工作的认可,更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新闻